加强保育期饲养和管理 让特种养殖赢在起跑线

特种毛皮动物的保育期,习惯上是指动物产后起至60日龄进入生长期为止,这个阶段动物有三个关键节点:


一是初生关,产后三天内容易死亡;二是补料关,小仔开食后容易生病;三是断奶关,动物应激引起生长滞缓。


因此,抓好饲养管理,让仔兽在保育期平安过“三关”,提高成活率和健仔率,为今后的生长期和长毛期创造有利的条件,才能为特养的赢利提供有力保障,换而言之,要让特种养殖赢在起跑线。


一、保育期幼龄动物的特点: 


因为刚出生不久,小仔的抵抗力很弱,处于保育期的小动物有其特殊性:


一是仔兽体温调节机能差;


二是仔兽的消化机能不健全,特别是酶系统没有建立,肠道菌群不平衡;


三是营养供需矛盾突出,母兽在28天左右泌乳能力已经严重下降,而此时仔兽正处于旺盛的生长时期,体重增加非常快,母兽营养供给和仔兽营养需求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大。


母兽哺乳期,养殖户采取了加强营养的措施,在饲料中添加鱼粉、鸡蛋、牛奶等,让母兽奶水充足。


但是,给母兽增加营养的同时,大家又忽视或者说又绕不过仔兽“消化不良”这个关口,因为顾此必定失彼,母兽营养够了,又导致新的问题发生,


主要是小仔拉稀,有时久治不愈,仔兽伤亡很大,或者成为“僵仔”,影响今后的毛皮成熟。

 

二、如何加强饲养管理,当好特种动物的“保姆”?


提高仔兽成活率,提高健仔率,关键措施是加强饲料营养,抓好管理和护理,减少幼龄动物的伤亡数,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。


1、科学配方,区别对待,不要几种动物共用一个配方。狐、貉、貂所需的营养水平是不一样的,但有的养殖户为了省事,常常几种动物共喂一个配方做料,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这种动物效果好了,另一种动物必定好不了。


2、各阶段的营养要有差异。养殖户经常遇到早期产得好,后期产得不好,到产仔的末期往往二三十只母兽只成活二三十个小仔,平均一个都合不到。


什么原因?养殖户多数总结的是后期气温高了,老母不带仔。据观察和试验,温度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,主要的原因是当小仔产了一大批后,担心营养不够,鱼粉、鸡蛋、牛奶什么的都加上了。


整群的营养增加了,但并没有分开配料,结果繁殖期、妊娠期、泌乳期三个阶段共用一个配方,妊娠阶段的营养浓度被提得太高,引起一系列的障碍。


3、产后两天内可以给母兽喂一些麦麸,按1斤麦麸加3-4斤热水的比例,浸泡30分钟以上再喂,减轻便秘。产后4天之内不要过急加食,产后5天以上才需要对母兽加食或进行自由采食。


4、补饲。母兽的泌乳是一个由低到高,再由高到低的过程,随着小仔的生长发育,后期奶水开始不足,不够小仔吃,会形成供需矛盾,25-28日龄是小仔开食阶段,要及时对小仔补食。


5、防止“捂窝”。水貂30日龄时要将产仔盘及时取掉,狐貉用木箱产仔窝的,一旦发现笼内有小动物的粪尿污染也要及时撤掉产仔箱。一是空间变大,二是透气通风,否则容易发病。


6、分窝时间。狐貉35天就可以分窝,水貂45天也要分窝。有的养殖户等到60天才分窝,并不可取。


这时候母兽事实上已经基本无奶了,即使不分窝也没有补奶的意义,会增加小仔的依赖性,让小仔无独立生存能力,影响生长速度,还容易打架咬死。多只小仔关在一笼,弱的抢不到食,会导致越长越小。


7、产仔箱。高密板的木产仔箱近几年用的很多,能节省养殖空间,但要注意:有盖有底的,不透气不透水,效果不好;有盖无底的,底下干燥不积水,但温度高了要及时揭盖;无盖无底的,透气透水,效果最好。


无底的木箱要用电焊网钉成底,下面铺上稻草再用产仔箱压住。注意木箱开门的高度很重要,要达到10cm的门槛高度,否则小仔容易爬出或母兽带出,引起不必要的伤亡。

 

三、保育期饲料配制的原则:


保育期的幼龄动物消化功能不健全,要让幼仔不拉稀,饲料营养有讲究。


首先,要从饲料原料上着手,挑选容易消化的饲料原料。例如鱼粉、奶粉、葡萄糖、血球蛋白、血浆蛋白、蛋黄粉、动物油等等,当然,也少不了膨化玉米,总之要让幼龄动物能消化得了,吃好还得能“消受”。


其次,辅助消化酶系统。有条件的要在配方中要适量添加助消化酶,单体酶不好操作,可以使用复合酶,增强幼龄动物的消化功能,防止营养性腹泻。注意酶制剂是不耐高温的,时要在常温下添加。


第三,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能缺失。幼龄动物对维生素和矿物质比生长期要求都要高,缺少更容易出毛病。


第四,可以在饲料配方中添加一部分益生素,或少量添加抗生素,隔几天添加1-2天阿莫西林等药物,尽量减少幼龄动物拉稀现象,防止细菌性腹泻。“无抗饲料”近年研究颇多,比较热门,是今后饲料的发展方向。


新闻动态

NEWS